要知道美国移民局很早就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系统,评估申请人情况。系统一早就给签证官提供一个预设打分,签证官只需要在这个分数的基础上做出决定。分数过低的申请人,不会因为面签过程回答完美而获批美签;分数较高的申请人只要回答不太过分,一般也不会遭到拒签。因此在美签面签的过程中,签证官只需提出一两个看似不痛不痒的问题,就做出过签或拒签决定。

无论你是否愿意,加拿大移民部 IRCC的境外学签审批也开始采用类似系统:由人工智能给出签证决定预判,签证官一般会参考人工智能的结果。不过这个系统显然还比较稚嫩,处于调试阶段,反映到最近半年的具体情况就是:

  1. 过签概率忽高忽低。有时过签率不到30%,之前不容易被拒签的高中生申请或条件很好的客户也会被拒;有时批量过签,大龄无语言申请人也获得批签;
  2. 审理周期忽长忽慢。有时候递交上去两三天出结果,有时候审理大半年仍得不到任何回复;
  3. 拒签理由都是模板。很少针对某个案件单独给出拒签理由,同一批拒签的调档结果几乎一模一样。

如何应对这个奇葩的人工只能系统?其实就两个关键:多次尝试+良好心态。

「拒签史」似乎在这个系统占据的权重较少,很多具有多次拒签史的申请人碰到宽松时也能秒过的。所以只要多尝试几次,并且不要把拒签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最终总能通过。这种心态其实在人工审理时代也是非常正确的。不同签证官的审理标准差别非常大:条件再差,分到某些天使签证官手里也可能过签的。所以条件尚可的申请人做个三四次总是能过签的。只是大龄、无语言的申请人条件过于差,去搏这个概率就不合适了。

现在反正是机器为主,碰到参数宽松的时候是不是条件稍微差点的申请人也能通过?多递交几次,是不是一定能碰到参数宽松的时候?我们无从而知,但反正也就是$150加币的申请费,总比旅转学要划算。尤其是现在旅转学还得先安排子女过来读书,否则连入境都难。

手里连旅游签都没有的客户我们就不建议尝试了,目前旅游签的审理标准是否已有改变不得而知,以往学签拒签是铁定会影响旅游签的。如果明明条件还可以,但无论怎么递交都是秒拒怎么办?可能是碰到了人工智能的逆鳞。目前我们没有碰到这种情况,但我们会建议这样的申请人等签证中心纸质申请开放后再递交。目前看来,人工智能的系统设置在渥太华,而且只处理网申,递交纸质申请或许能躲过人工智能。

最后一个万能的策略就是旅转学了,目前旅转学依然维持较高的通过率,且不受申请人条件的影响,只是要做旅转学还是要等待边境的完全开放。